記承天寺夜游
。ㄗ髡撸禾K軾)
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戶,欣然起行。念無與樂者,遂至承天寺,尋張懷民。懷民亦未寢,相與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(xìng)交橫,蓋竹柏影也。何夜無月,何處無竹柏,但少閑人,如吾兩人者耳。
譯文
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,(我)正脫下衣服想要睡覺,(恰好看到)月光從窗戶射進來,(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,于是)高興地起身出門。考慮沒有跟(我)一起游樂的人,就到了承天寺找張懷民,張懷民也沒有睡,(我倆就)一起在庭院中散步。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,‘水中’有像藻荇那樣的水草縱橫交錯,原來(那是)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樹枝在地上的影子。哪一個晚上沒有月亮,哪一個地方?jīng)]有松樹柏樹,只是缺少有像我們這樣兩個‘閑人’罷了。
《記承天寺夜游》
一.本文作者是蘇軾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他是北宋的著名文學家、書畫家。本文選自《蘇軾文集》。(2分)
二、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
1.月色入戶(門) 2.欣然起行(高興 )
3.念無與樂者(考慮 )(和) 4.相與步于中庭(共同,一起)(在)
5.水中藻荇交橫(交叉錯雜 ) 6.庭下如積水空明(形容水的澄澈)
7、蓋竹柏影也(表推測,大概是 )8、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(只是)(罷了)三、默寫出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,并對其寫景的妙處試作簡要的分析。
答:“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”,作者用“積水空明”四個字,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,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感;用“藻荇交橫”四個字,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,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(tài)之美,整個意境靜中有動,動而愈見其靜。
四、說說課文中哪些語句表現(xiàn)了作者的“閑”?
答:①“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”:結(jié)尾的“閑人”是點睛之筆,以別人的不“閑”反襯“吾兩人”的“閑”。②“念無與樂者”:可見其很少有人與他交游往來,“閑”。五、“尋張懷民”一句中的“尋”字用得好,你認為好在哪里?答:作者要尋的這個人,面對如此月夜,不會蒙頭大睡,肯定也在賞月,但在何處賞月呢?因此要“尋”,其次,“尋”字有一種急欲找到東西的失落感,寫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賞月的急切心情。
六、文中“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柏?”顯然與實際不符,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,每處都有竹柏。你又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?答:月光雖非夜夜明,竹柏亦非處處有,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,處處可見。只要心胸開闊,淡泊名利,無論到哪里,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。
七、“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”此句描寫的對象是月光,“藻、荇”、是指月光下的竹柏影,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。八、“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柏?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”一句中蘊含著作者怎樣微妙而復(fù)雜的思想感情?答: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、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。
6.本文最后一段:“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柏?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。”說說句中的“閑”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?這個“閑”字的含義有哪幾點?
閑”字是本文的文眼,“閑人”是本文的點睛之筆。“閑”人含義是:①反映作者身為閑官的現(xiàn)實;②表達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;③慨嘆世人忙于名利而無閑顧及良辰美景。 九、對文章的分析,說得不正確的一項( B )
A、運用比喻描寫月色,獨具匠心,十分精妙,真可謂如詩如畫,一個寧靜淡雅的境界,真讓人心醉神迷。
B、這篇短文,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,透露出作者在遭貶謫中的那種凄涼、孤寂的特殊心境。
C、這篇隨筆性的小品,敘事簡潔,寫景如繪,而抒情則寓于敘事、寫景之中。敘事、寫景、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;寫人又突出一點“閑”。 D、本文語言簡潔、準確、形象,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入微,抓住了佳境瞬間最敏感的特征,以極其少的文字,包羅較多的內(nèi)容,凝練含蓄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(shè)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