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家鄉(xiāng)坐落在關中平原上,這座小鎮(zhèn)依偎在渭河的懷抱中,渭河的水養(yǎng)育了數(shù)代百姓。
話說1961年,我的爺爺還是位鐵路工人,他所在的這支隊伍主修三門峽鐵路,當時的奶奶為了避難孤身來到三門峽。爺爺和奶奶的相遇造就了以后的劇情。
爺爺帶著奶奶回到了貧窮又落后的家鄉(xiāng),這個時期,農(nóng)村大都實行集體化體制,各村開辦農(nóng)業(yè)公社,可是生產(chǎn)的糧食遠遠不夠人均分配所得的。在這樣饑荒的年代里,奶奶接連地生下了四個孩子——大伯、二伯、爸爸和姑姑。爺爺從此下決心要改變貧窮的面貌。
到了1980年,大伯長到了5歲,爺爺被選為我們本村的村長,爺爺?shù)倪\氣好,趕上了家庭聯(lián)產(chǎn)承包責任制。他帶領全村百姓進行分地,確保了人人手里都有地的基本目標。第二年,糧食獲得空前豐收。由于糧食的單一,爺爺又想辦法去外地購進一批玉米種子,爺爺率先帶頭種植玉米,由于種植經(jīng)驗的缺乏,到了第二年,一畝地只收獲了兩袋玉米,但還是成功了。這是值得慶祝的好事情。接著,人們紛紛仿效爺爺?shù)姆N法。于是,爺爺又忙起來了。
他率領全村百姓橫渡渭河,去干涸的河床開墾荒地。風里來,雨里去。不論炎熱還是寒冷,他頭頂始終戴一頂草帽,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開荒。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,渭河周邊的河床都被開墾出來了。全村的人都種上了玉米。
又過了幾年,全村百姓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得以解決。爺爺是個細心的人,他考慮到灌溉田地的問題,于是帶領百姓興修水渠。
隨著村里百姓的生活條件日益改善,爺爺又想出一條致富的方法,他從集會上買來三只小豬圈到柴房里去養(yǎng),由于飼養(yǎng)方法不佳,只剩下一只豬仔存活,但爺爺還是堅持著養(yǎng)它。一季度過去了,原來的小豬仔已經(jīng)長成龐然大物。爺爺把它趕到集市上賣了,賣了個好價錢。這樣,一種新的市場流通形式出現(xiàn)了。
如今,二十幾年過去了,爺爺古銅色的臉上,深深的刻著一道道皺紋;兩鬢早已斑白。兩只小蒲扇似的大手也長滿了老繭?纱謇锏娜诉是對爺爺那樣的尊敬。一位村民說:“要不是張老前輩,現(xiàn)在咱們這里指不定有多么窮呢。”
爺爺只是為了自己的一個夢想,為擺脫貧困的夢想。說小了是他一個人的夢想,說大了是全中國老百姓的夢想。步入美好富裕的小康社會,是我們?nèi)A夏兒女共同努力的結果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