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考網(wǎng)整理 作者:中考網(wǎng)編輯 2017-02-09 18:51:20
南海
南海南門即新華門,它的舊址是寶月樓。相傳它是乾隆皇帝為香妃(即容妃)筑的“望鄉(xiāng)樓”。樓七楹,軒敞巍峨,極其華麗。香妃是回族,新疆喀什人。乾隆為了博得她的歡心,還在寶月樓南面,仿照回族風格,飭工建造市街和清真寺,叫回子營,使香妃倚樓南望,如見故鄉(xiāng),以慰藉她的愁思。民國初年,樓下開了一道門,叫新華門,袁世凱的總統(tǒng)府招牌就掛在這里,這一帶被劃為總統(tǒng)府的范圍,并在此演出“帝制”丑劇。
現(xiàn)在游南海,南長街幻號有處便門可以入內(nèi)。前行數(shù)十米,北面水中有一亭子,內(nèi)有流水九曲,時而有聲,故名“流水音”。
從“流水音”往西去,就到了清代建筑的勤政殿,是光緒皇帝聽政的地方。袁世凱住到這里后,又改建成西式的大禮堂,作為接見外國賓客的地方。
從勤政殿前面折向南行,過一半曲石橋、就到了瀛臺,明代稱南臺,亦名超臺。三面臨水,像個半島。向上仰望,奇峰峭壁,黃宮碧宇飄渺于山林泉石之間,像一座海中仙島,故得名瀛臺。過橋后,上一個四十六級的花崗石臺階,就到了主景區(qū)南臺。臺上現(xiàn)存建筑物是清順治、康熙年間(公元1644~1722年)改建、擴建的。
主體建筑自北而南有翔駕閣,閣北向,為南臺正門。門內(nèi)西配殿叫瑞耀樓,東配殿叫樣輝樓,南為涵元門。門內(nèi)這組四合院,是由南面的主殿涵元殿、西面的慶云殿、東面的景星殿和涵元門組成的。與主殿并列的左有藻韻樓,右為綺思樓。香衣殿在樓的南面,殿上有樓名蓬萊閣。殿內(nèi)設有茶座,臨海品茗,知足常樂。閣前有一奇石,高2.7米,是一塊木化石。有詩句詠其事:“誰知三徑石,本是六朝松。”奇石左右均為花池,前為水面,迎薰亭建在海中,以石橋和臺岸相連。亭與新華門內(nèi)的影壁相對。亭內(nèi)石刻眾多,內(nèi)容一色是為封建統(tǒng)治者歌功頌德的。“……跡久泥深花最稠,西池原在帝王州”。乾隆這兩句詩,恰好說明皇權(quán)擁有者的躊躇滿志。
在翔駕閣兩側(cè)還有一些景物,東有鏡光、仞魚兩亭,迤南為待月軒。軒后有朝南的補桐書屋,朝北的隨安室,靠北的藻韻樓后面是湛虛樓,樓酉有一座舞臺,名叫“八韻克諧”。最往北為長春書屋,屋后有石筍,上刻乾隆書寫的“插笏”兩字。它和藻韻樓的石筍,同為人工所造,并非天然溶巖。
人字柳碑位于瀛臺的西北岸。據(jù)說,乾隆年間,此處有柳樹一株,一日狂風襲來,樹干傾斜,一枝倒垂著地,有人取它的一根枝條插在地上作為支撐,日久成活,與本株成人字形,因而得名。乾隆深感奇異,為它立了這座石碑,并作賦為序。序說:“西苑南液池北岸,有人字柳者,數(shù)百年以上物也。”
至此,流臺造景均已概述。“瀛臺”兩字,為順治帝親筆題額。乾隆曾作瀛臺記,描寫瀛臺宛如海中蓬萊。瀛臺是清皇室游覽、避暑之地,康熙、乾隆曾在此“聽政”、“賜安”。公元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后,光緒帝被慈禧幽禁于此。光緒三十四年(公元1908年)他死在涵元殿。民國初年,袁世凱安排副總統(tǒng)黎元洪在此居住。解放后,國務院有關(guān)部門曾在此舉辦過內(nèi)部小型工業(yè)展覽會。公元1975年進行過一次大的修繕。至今,殿閣樓亭,曲廊過門,無不金碧輝煌。
從瀛臺過橋回到北部往西不遠就到了“豐澤園”。這里面有為皇帝開辟的一塊“自留地”,不多不少一畝三分,名叫“演耕地”。清代定制,每歲仲春亥日,皇帝就要到先農(nóng)壇祭祀農(nóng)神,行禮完畢,還要親自扶犁耕地,做做樣子,以表示對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的重視。“演耕地”就是皇帝去先農(nóng)壇祭祀農(nóng)神之前,先在宮中進行演耕的土地。據(jù)《翁同龠日記》載,他在光緒十四年(公元1888年)二月二十七日,參加過“演耕”。他記下了那天的情形:“已正一刻,駕至黃幄,少坐”,然后光緒帝脫下長褂,由戶部郎中嵩申進犁,順天府尹高萬鵬進鞭,戶部侍郎孫貽經(jīng)提筐,翁同龠本人播種,另有老農(nóng)二人牽牛,御前侍衛(wèi)戈什扶犁,“凡四推回返”,預演宣告了事。然后,光緒帝回到特為預耕搭起的黃幄內(nèi)飲茶、小坐,回官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