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中考網(wǎng)整理 作者:紫涵 2015-10-20 11:06:05
農(nóng)歷九月初九,為傳統(tǒng)的重陽佳節(jié)!兑捉(jīng)》一書中,把“九”定為陽數(shù),九月初九正好是兩個陽數(shù)相重,古名“重陽”,也叫“重九”。
唐朝詩人朱慶馀在《旅中過重陽》中寫道:“登高思舊友,滿目是窮荒。”李白在《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軍詩》中有:“九日天氣晴,登高無秋云。造化辟山岳,了然楚漢分。”杜甫的《登高》,被認為是寫重陽登高的第一篇。“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。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臺。”更是傳唱千古。
重陽節(jié)賞菊是我國傳統(tǒng)習俗。陶淵明重陽賞菊時詠出“菊花如我心,九月九日開;客人知我意,重陽一同來”,彌漫著濃濃的人情味。黃巢的“待到秋來九月八,秋花開后百花殺,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帶黃金甲”,勾勒出一個農(nóng)民起義領袖天翻地覆、扭轉乾坤的英雄氣概。
飲菊花酒,也是古人過重陽節(jié)的習俗。李白高歌:“攜壺酌流觴,賽菊泛寒榮”,白居易邀請:“待到菊花家釀熟,與君一醉一陶然”,盧照鄰則感嘆道:“他鄉(xiāng)共酌菊花酒,萬里同悲鴻雁天”等等,可謂情景交融,情趣盎然。
插茱萸是古代重陽節(jié)的又一趣俗。茱萸,或稱艾子,有驅蟲、除濕、逐風邪等作用。所以古人將茱萸作為驅邪的神物,每逢重陽節(jié),人人佩帶茱萸,后世稱之為“茱萸會”,或稱重陽節(jié)為“茱萸節(jié)”。朱放的《九日與楊凝、崔淑期登江上山會,有故不得往,因贈之》中的“那得更將頭上發(fā),學他年少手茱萸”。宋代人還給茱萸起了個雅致的別號:“避邪翁”。
吃重陽糕也是古代不少地方的風俗,“糕”諧音為“高”,以求步步高升之意。明代皇宮初一吃花糕,九日重陽,皇帝親自到萬壽山登高。此風俗一直流傳至清代。清道光年間詩人楊靜亭寫的《都門雜詠》中有《論糕》詩一首,詩云:“中秋才過又重陽,又見花糕各處忙。面夾雙層多棗栗,當筵題句傲劉郎。”將當時京城重陽做糕、食糕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。
在以重陽為題材的所有古詩中,最膾炙人口的要數(shù)唐代詩人王維的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:“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一句“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”,牽動著無數(shù)游子離人的思鄉(xiāng)之心。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