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承(隨筆)
黃河為鑒,長江為證,歷史在慨嘆:是不是我們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,如今只能匍匐于地,不斷消解?——題記
傳承了《論語》《春秋》,便也傳承了君子的仁信禮義;傳承了《孫子兵法》,便也傳承了智者的運籌帷幄;傳承了《史記》,便也傳承了中華的興替沉浮……當我們用心靈去觸碰每一部巨著時,便可以感受到五千年文明跳動的脈搏。可隨著時間的流逝,文化卻漸行漸遠了。
中國的歷史是最連續(xù)的,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,可如今的時代卻牽絆住了文化的腳步。知道周迅的多了,知道魯迅的少了;知道方大同的多了,知道譚嗣同的少了;知道李宇春的多了,知道李清照的少了……秒殺的時尚給我們的華夏文明一記記重創(chuàng)。浩如煙海的千年文化慢慢干涸,原本堅實的鐵鏈開始生銹、斷裂。文化的傳承已被人漸漸淡忘,引以為傲的千年文化已淪為時尚的裙下之臣,匍匐于地,卑微如塵。
還記得今年春晚的秦腔表演嗎?秦腔是由陜西人傳承下來的,可如今很難再有人會唱秦腔了,春晚上的表演者已是如今秦腔的唯一傳人。曾經(jīng)人人會唱的秦腔,如今何以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個傳人?人們都熱衷聽流行音樂,早丟棄了原本最樸實的音律。
我很敬重一位作家——馮驥才先生,不過,他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不是作家了。因為他意識到我們恢弘的文化大廈根基正在松動,所以他站了出來,放棄了自己在文壇的聲望,默默無聞地投身于保護中國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的事業(yè)中。我記得他說過:“現(xiàn)在作家多的是,沒有我,文壇還是一樣蓬勃,我只希望投身于中華文明更需要傳承的地方。”我想,如果他不放棄作家的職業(yè),以他的建樹一定可以過著優(yōu)裕、悠閑的生活,可如今他卻在中國的各個地方尋覓著文化的足跡,櫛風沐雨,四處奔波。
我們的文化更需要新一代來傳承,炎黃的后裔枝繁葉茂,他們有必要知道華夏的歷史,至少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。
茶越沉越醇,便不會人走茶涼;
酒越存越香,便不會酒醉人傷。
我們用五千年來醞釀這一場文明,棄之心何以甘?華夏文化亟待傳承,但傳承的不止是文化,還有我們身上龍的傳人的印記!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